2017-2018学年北京市101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几个单位中是长度单位的是( )
A.千克 B.摄氏度 C.千克每立方米 D.米
2.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3.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B.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 )
A.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
B.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C.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
D.寒冷的冬天,湖水结成冰
5.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5 kg
B.一位中学生身高约为1.6m
C.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kg
D.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00g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 )
A.丙是晶体,甲、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7.甲、乙两个实心球的质量之比为3:1、体积之比为1:3,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1:1 B.2:3 C.1:9 D.9:1
8.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草叶上形成露C.
湖水结冰 D.
草叶上形成霜
9.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一杯水分为两杯,每杯水的密度都为原来的一半
B.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表示体积1m3铝的质量是2.7×103kg/m3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可能相同
D.某种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
10.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B.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D.下雨天,车窗玻璃内侧“起雾”,是汽化现象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淋浴用热水的温度约为85℃
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可以蒸发
C.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D.从高压锅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13.一个实心金属球放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从杯中溢出10g的水,若把这个金属球放入盛满煤油的杯子里,溢出煤油的质量为( )
A.8g B.10g C.12.5g D.6.4g
14.如图1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甲、乙、丙,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2所示,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 )
A.乙,丙,甲 B.甲,丙,乙 C.甲,乙,丙 D.丙,乙,甲
15.小红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密度(常温常压下),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
密度/kg/m3 |
物质 |
密度/kg/m3 |
水 |
1.0×103 |
冰 |
0.9×103 |
酒精 |
0.8×103 |
铝 |
2.7×103 |
水银 |
13.6×103 |
铜 |
8.9×103 |
A.固体的密度都大于液体的密度
B.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实心冰块,铝块质量是冰块的3倍
C.质量相等实心铝块和实心铜块,铝块的体积一定小于铜块的体积
D.把200g酒精倒掉100g,剩下酒精的密度为0.4×103 kg/m3
二、多项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2分,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6.夏天喝饮料时,常会在杯里加入冰块儿,冰块儿会变小,不久杯壁会出现小水珠,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17.向红同学在学习过相关的热学知识后,尝试对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解释,其中解释正确的是( )
A.放在水盆中的水慢慢变少了,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有小液滴,是可乐瓶周围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冬天在有暖气的房间里,看到玻璃窗上有小水滴,这是屋里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
18.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橡皮在使用的过程中,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一杯牛奶喝掉一半后,体积变小,密度变小
C.一块冰熔化之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用拉丝机将铁棒拉成细铁丝后,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19.甲种球和乙种球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中,这两种球都是由铁制成的实心球.当在调好的天平左盘放入3个甲球,右盘放入4个乙球时,天平平衡,则两球之间的关系是( )
A.甲球质量与乙球质量之比为4:3
B.甲球体积与乙球体积之比为4:3
C.甲球密度与乙球密度之比为4:3
D.甲球密度与乙球密度相同
三、实验探究选择题(单选)(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20.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
A.3.6mm B.3.60cm C.3.6dm D.3.6m
2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A.﹣36℃ B.36℃ C.﹣44℃ D.44℃
22.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50~100℃
D.该温度计用完后要用力甩,液体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23.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 )
A.将游码向左移动
B.将游码向右移动
C.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24.图中,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金属球的质量为( )
A.80g B.81.6g C.82g D.78g
25.如图所示的图象中,属于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26.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时/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t温/℃ |
95 |
97 |
98 |
99 |
100 |
100 |
98 |
100 |
A.记录数据没有明显错误
B.实验时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C.实验时水的沸点是100℃
D.若第8min后停止对水加热,水仍会继续沸腾
27.小明根据下列表中的数据,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
熔点/℃ (标准大气压下) |
|
物质 |
沸点/℃ (标准大气压下) |
|
物质 |
比热容/J(kg•℃)﹣1 |
冰 |
0 |
|
水 |
100 |
|
水 |
4.2×103 |
固态酒精 |
﹣117 |
|
酒精 |
78.5 |
|
酒精 |
2.4×103 |
固态水银 |
﹣39 |
|
水银 |
357 |
|
冰 |
2.1×103 |
A.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在﹣120℃时是固态,水银在﹣35℃时是液态
B.南极冬季气温一般在﹣40℃以下,在南极测量气温能选择水银温度计
C.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
D.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吸收相同的热量,酒精升高的温度少
28.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9.如图所示,小李用此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冰块
B.用水浴法对冰块进行加热是为了使冰块缓慢均匀受热
C.该实验要使用搅拌器,目的是不让冰块粘在杯底
D.如果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该实验,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与冰的相同
四、实验探究解答题(共30分)
30.在探究海波和蜡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海波的温度/℃ |
40 |
42 |
44 |
46 |
48 |
48 |
48 |
48 |
48 |
48 |
50 |
53 |
56 |
烛蜡的温度/℃ |
40 |
41 |
42 |
44 |
46 |
47 |
48 |
49 |
51 |
52 |
54 |
56 |
59 |
(1)在海波和蜡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2)当该晶体的温度为42℃时,它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31.(3分)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感觉水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太长,请你给他提出一个能有效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 .
(3)如图E,是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象,图象中BC段表示水沸腾过程的特点是 .
32.小芳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该金属块的质量为 g,密度为 kg/m3.
33.(1分)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停止沸腾.这时某同学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烧瓶倒置,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如图所示,这是因为 .
34.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的质量.下表记录的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物质 |
实验次数 |
体积(cm3) |
质量(g) |
质量/体积(g/cm3) |
甲 |
1 |
10 |
18 |
1.8 |
2 |
20 |
36 |
1.8 |
|
3 |
30 |
54 |
1.8 |
|
乙 |
4 |
10 |
8 |
0.8 |
5 |
20 |
16 |
0.8 |
|
6 |
30 |
24 |
0.8 |
(1)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1、2、3(或4、5、6),可归纳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 的.
(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1、4(2、5或3、6),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
35.(4分)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她向水中撒盐,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盐水的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图象,如图甲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 min;
(2)凝固点为 ,实验证实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凝固点变 (选填“高”或“低”);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36.(6分)小明想知道所喝牛奶是否掺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于是他想用测牛奶密度的方法来判断.
牛奶中掺水含量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牛奶密度(g/cm3) |
1.030 |
1.027 |
1.024 |
1.021 |
1.018 |
1.015 |
1.012 |
1.009 |
1.006 |
1.003 |
1.000 |
(1)将托盘天平放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0”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使横梁水平平衡.
(2)用调平的天平测出一袋牛奶的总质量为210g,喝完牛奶后用天平测出空袋子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空袋子的质量为 g;小明观察到牛奶包装袋上标有“净含量200mL”字样,可计算出牛奶的密度为 g/cm3.
(3)小华认为小明这种方法测出的密度值是不准确的,请写出一个导致密度值不准确的原因 .
(4)为了使测量更准确,小华给出了改进后的测牛奶密度的方案:
a. ;
b.把杯内的牛奶适量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牛奶的体积为V;
c.用天平测出剩余牛奶和杯子的质量m2.
请用测得的物理量写出牛奶密度的表达式:ρ牛奶= .
37.为了比较铜和铝的导热性能,小军选取了粗细均匀、横截面积、长度均相同的U形铜棒和铝棒进行实验.小军认为导热性能无法直接测量,他首先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可直接测量量之间的关系,并类比所学知识定义了一个物理量k,来衡量物质的导热性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并成功比较出哪种材料导热性能更好.小军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甲所示.他将铜棒的一端放入烧杯内持续沸腾的水中,铜棒的另一端放入试管内25℃的冷水中,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①.换成U形铝棒后,小军按照同样的实验方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②.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用来衡量导热性能的物理量k是用 表示的.(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时间
B.温度
C.温度的变化量
D.单位时间内温度的变化量
(2)可推断出此实验中 的导热性能更好.(选填“铜棒”或“铝棒”)
38.(6分)小明和小亮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在加热的最初几分钟发现: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水不断吸热,温度计的示数一直在升高,于是小明就得出结论:只要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就会升高,小亮不同意他的观点,并且只利用如图的装置,用实验证明了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请简述小亮的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39.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水的温度②水的表面积③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利用装有水的烧杯、滴管、两块小玻璃片,请再选用一个常见的物品设计实验证明:水的温度高时蒸发快.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
五、科普阅读(共6分,每小题3分)
40.(3分)气体液化的难易
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蒸气的温度是374℃,远比常温要高,因此平常的水蒸气极易冷却成水,其他如乙醚、氨、二氧化碳等,它们的临界温度略高于或接近室温,这样的物质在常温下很容易被压缩成液体,但也有一些临界温度很低的物质,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要使这些气体液化,必须具备一定的低温技术和设备,使它们达到各自的临界温度以下,而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由以上知识可知:
(1)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 .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首先液化的是 .
(3)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氦气的沸点是﹣269℃,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化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 .
41.(3分)阅读《加气混凝土砌块》,回答39题.
加气混凝土砌块
小明家在装修过程中,进行了户内隔断墙的改动,拆除了原来用烧结黏土砖垒砌的墙体后,改用新型的墙体建筑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进行垒砌.
小明上网查询后发现:烧结黏土砖是用农田的黏土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每块砖的长、宽、高分别为:240mm、115mm、53mm.密度为1.7×103kg/m3.属于传统的墙体材料.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用加气混凝土和工业废料按一定比例制作完成的一种多孔的砖体.小明家采用砖体的长、宽、高分别为:600mm、75mm、200mm.密度为0.7×103kg/m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与烧结黏土砖相比,具有密度小、隔热和隔音性能好以及环保等优点.
小明家拆除的隔断墙体厚度为115mm,新建墙体厚度为75mm.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加气混凝土砌块比烧结黏土砖更环保的原因是: ;
(2)加气混凝土砌块密度比烧结黏土砖密度小的原因是: ;
(3)若小明家拆除的墙体面积为10m2,若不计砖缝体积,由于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替代烧结黏土砖,墙体的质量减小 kg.
六、计算题(共6分)
42.(3分)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求一间面积为40m2、高为4m的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43.(3分)小王家里有一个纯铜做的“地球仪”工艺品,他想知道这个工艺品是否是实心的,于是进行了如下图甲、乙、丙所示的实验,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数据推算:
(已知铜的密度为ρ铜=8.9×103kg/m3)
(1)“地球仪”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
(2)“地球仪”的体积是多少?
(3)请通过计算判断“地球仪”是否为实心铜制成的?若是空心的,请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几个单位中是长度单位的是( )
A.千克 B.摄氏度 C.千克每立方米 D.米
【考点】63:长度的估测.
【专题】12 :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解答】解: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为m;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16: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31 :定性思想;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3)温度计浸入被测液体中要稍后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A、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底,故B错误;
C、温度计倾斜,视线与液柱上表面不相平,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B.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考点】1L: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12 :应用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要减慢蒸发,就要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若液体的温度升高、液体的表面积增大、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则会加快蒸发.
【解答】解:A、用保鲜膜把蔬菜包好,减慢了蔬菜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放在冰箱中,降低了蔬菜的温度,从而减慢蒸发,故A正确;
B、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升高了水上水分的温度,加快了头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蒸发,故B错误;
C、将湿衣服凉到向阳的地方,提高了水分温度,通风加快了水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蒸发,故C错误;
D、用扫帚把地上的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蒸发,故D错误.
故选:A.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 )
A.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
B.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C.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
D.寒冷的冬天,湖水结成冰
【考点】1A: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专题】12 :应用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水结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5 kg
B.一位中学生身高约为1.6m
C.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kg
D.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00g
【考点】23:质量的估测;63:长度的估测.
【专题】32 :定量思想;4H :估算法;5A2: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三个苹果的质量约1斤=500g,所以一个苹果的质量在150g=0.15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在6g左右,一块橡皮的质量略大于此数值,在10g=0.01kg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50000g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 )
A.丙是晶体,甲、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考点】1C: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专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同时要掌握熔点的概念.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甲、丙是晶体,乙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乙是非晶体.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丙的熔点高于甲的熔点.
故选C.
7.甲、乙两个实心球的质量之比为3:1、体积之比为1:3,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1:1 B.2:3 C.1:9 D.9:1
【考点】2A:密度的计算;2B: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12 :应用题;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已知两实心球的质量之比和体积之比,根据ρ= 可求出甲乙的密度之比.
【解答】解:已知m甲:m乙=3:1,V甲:V乙=1:3;
则它们的密度之比:
ρ甲:ρ乙= :
=
:
=9:1.
故选D.
8.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需要吸热的是( )
【考点】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专题】31 :定性思想;45 :归纳法;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需要吸热.符合题意;
B、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此过程放热.不符合题意;
C、湖水结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D、草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一杯水分为两杯,每杯水的密度都为原来的一半
B.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表示体积1m3铝的质量是2.7×103kg/m3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可能相同
D.某种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
【考点】28: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43 :推理法.
【分析】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密度公式ρ= 只能求出物质的密度而不能决定物质的密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将一杯水分为两杯,水的密度不变,故A错;
B、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表示体积1m3铝的质量是2.7×103kg,故B错;
C、由ρ1V1=ρ2V2可知,密度大的物质,若体积小,密度小的物质,若体积大,其质量可能相同,故C正确;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不能理解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故D错.
故选C.
10.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考点】1K:蒸发及其现象.
【专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
【解答】解:因室内温度为20℃,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20℃,排除选项D;
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排除选项A;
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排除选项B.
故选:C.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B.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D.下雨天,车窗玻璃内侧“起雾”,是汽化现象
【考点】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1M: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12 :应用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3)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常温下易升华,升华吸热;
(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
A、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A正确;
B、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雪糕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车窗玻璃内侧“起雾”,是车内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淋浴用热水的温度约为85℃
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可以蒸发
C.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D.从高压锅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考点】13:温度;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1K:蒸发及其现象;1M: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31 :定性思想;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①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
②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③吸收热量温度可能升高可能不变;
④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
A、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不可能达到58℃.故A错误;
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只不过蒸发速度有所区别.故B正确;
C、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的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故C错误;
D、高压锅中的水温较高,水汽化成为水蒸气,在锅盖周围和上方温度较低处液化成为“白气”.故D错误.
故选B.
13.一个实心金属球放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从杯中溢出10g的水,若把这个金属球放入盛满煤油的杯子里,溢出煤油的质量为( )
A.8g B.10g C.12.5g D.6.4g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11 :计算题;12 :应用题.
【分析】将实心金属球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已知溢出水的质量,可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溢出的水体积,即可得金属球体积,若把这个金属球放入盛满煤油的杯子里,溢出的煤油体积与金属球的体积相等,则利用m=ρV即可求出溢出煤油的质量.
【解答】解:溢出的水体积V= =
=10×10﹣6m3=V金属球,
若把这个金属球放入盛满煤油的杯子里,则V排=V金属球,
则m煤油=ρ煤油V排=0.8×103kg/m3×10×10﹣6m3=8×10﹣3kg=8g.
故选A.
14.如图1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甲、乙、丙,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2所示,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 )
A.乙,丙,甲 B.甲,丙,乙 C.甲,乙,丙 D.丙,乙,甲
【考点】2A:密度的计算;2B: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在图2中,取相同体积的三种液体,比较其质量大小,利用密度公式得出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
在图1中,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根据V= 得出体积关系,进而确定三个杯子各装的是哪种液体.
【解答】解:
(1)如图,取相同体积的三种液体V,可得质量关系m甲>m乙>m丙,由ρ= 可知ρ甲>ρ乙>ρ丙;
(2)在图1中,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而ρ甲>ρ乙>ρ丙,由V= 可知V甲<V乙<V丙,
所以左边烧杯液体为乙,中间为丙,右边为甲,
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乙、丙、甲.
故选A.
15.小红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密度(常温常压下),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
密度/kg/m3 |
物质 |
密度/kg/m3 |
水 |
1.0×103 |
冰 |
0.9×103 |
酒精 |
0.8×103 |
铝 |
2.7×103 |
水银 |
13.6×103 |
铜 |
8.9×103 |
A.固体的密度都大于液体的密度
B.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实心冰块,铝块质量是冰块的3倍
C.质量相等实心铝块和实心铜块,铝块的体积一定小于铜块的体积
D.把200g酒精倒掉100g,剩下酒精的密度为0.4×103 kg/m3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12 :应用题;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固体的密度大多大于液体;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密度不变;
(2)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小用m=ρV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小用V= 分析.
【解答】解:
A、由密度表知,冰、铝、铜的密度都小于水银,故A选项错误;
B、铝的密度是冰密度的3倍,体积相同的铝和冰,由公式m=ρV知,铝的质量是冰的3倍,故B选项正确;
C、铜的密度大于铝,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由公式V= 知,铜的体积较小,故C选项错误;
D、200克酒精倒掉100g,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仍是0.8×103kg/m3.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2分,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6.夏天喝饮料时,常会在杯里加入冰块儿,冰块儿会变小,不久杯壁会出现小水珠,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考点】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12 :应用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
【解答】解:冰块变小,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水,属于熔化现象;
冰块熔化吸热,是杯子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附着在杯子的外壁上,所以会出现小水珠.
故选:BC.
17.向红同学在学习过相关的热学知识后,尝试对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解释,其中解释正确的是( )
A.放在水盆中的水慢慢变少了,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有小液滴,是可乐瓶周围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冬天在有暖气的房间里,看到玻璃窗上有小水滴,这是屋里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
【考点】1H: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31 :定性思想;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且蒸发吸热;
(3)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
【解答】解:A、放在水盆中的水慢慢变少了,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这是汽化中的蒸发现象,故A正确;
B、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流动,促进了汗液的蒸发,由于蒸发是吸热的,所以人感到凉快,但不是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故B错误;
C、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有小液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
D、冬天在有暖气的房间里,看到玻璃窗上有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ABD.
18.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橡皮在使用的过程中,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一杯牛奶喝掉一半后,体积变小,密度变小
C.一块冰熔化之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用拉丝机将铁棒拉成细铁丝后,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考点】22:质量及其特性;28: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12 :应用题;562:质量及其测量;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解答】解:
A、橡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其质量会减小,但密度不变;故A正确;
B、牛奶被喝掉一半,含有的物质变少了,质量和体积均变小,而牛奶依然是牛奶,物质没变,所以其密度不变;故B错误;
C、一块冰熔化后,状态改变了,但物质的多少没有变,所以质量不变,冰熔化成水后,密度变大;故C错误;
D、把铁棒拉成很长的细铁丝后,其形状改变了,但物质的多少和物质的种类均不变,所以质量不变、密度也不变,故D正确.
故选AD.
19.甲种球和乙种球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中,这两种球都是由铁制成的实心球.当在调好的天平左盘放入3个甲球,右盘放入4个乙球时,天平平衡,则两球之间的关系是( )
A.甲球质量与乙球质量之比为4:3
B.甲球体积与乙球体积之比为4:3
C.甲球密度与乙球密度之比为4:3
D.甲球密度与乙球密度相同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11 :计算题;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由于天平平衡,所以三个甲球和四个乙球的质量相等,求出一个甲球和一个乙球的质量之比,然后根据两种球都是由铁制成的实心球和密度公式求出两球体积之比.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三个甲球和四个乙球的质量相等,即3m甲=4m乙,则m甲:m乙=4:3,故A正确;
CD、由题知,甲、乙两球都是由铁制成的实心球,所以,其密度之比为1:1.故C错误,D正确;
B、根据ρ= 可得V=
,所以甲球体积与乙球体积之比为:
=
=
=4:3,故B正确.
故选ABD.
三、实验探究选择题(单选)(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20.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
A.3.6mm B.3.60cm C.3.6dm D.3.6m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专题】12 :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3.60cm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3.60cm.
故选B.
2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A.﹣36℃ B.36℃ C.﹣44℃ D.44℃
【考点】16: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32 :定量思想;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是1℃,由图示温度计可直接读出温度计示数.
【解答】解: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是1℃,示数越往上越大,是零上,由图可直接读出温度计示数为36℃,故B正确.
故选B.
22.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50~100℃
D.该温度计用完后要用力甩,液体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考点】16: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12 :应用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之前一定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
由图可知,该温度计为实验室用温度计;
A、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使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B错误;
C、观察图示中的温度计可知,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故C错误;
D、实验室用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甩,只有体温计在使用前可以甩,故D错误.
故选A.
23.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 )
A.将游码向左移动
B.将游码向右移动
C.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考点】26:天平的使用.
【专题】13 :实验题;562: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托盘天平使用前应调整横梁平衡,此时要用平衡螺母来调节,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则向右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简记为:“左偏右移,右偏左移”.
【解答】解: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标尺左侧,说明右侧较轻,故平衡螺母应向右移动.
故选D.
24.图中,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金属球的质量为( )
A.80g B.81.6g C.82g D.78g
【考点】25: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专题】13 :实验题;562: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天平的测量结果=砝码的总质量+游码的示数.注意游码应读其左侧的刻度.
【解答】解:该天平的分度是0.2g,砝码总质量等于50g+20g+10g=80g,游码示数为1.6g.
所以物体质量m=80g+1.6g=81.6g.
故选B.
25.如图所示的图象中,属于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考点】1C: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专题】31 :定性思想;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①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②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解答】解:A、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B符合题意;
C、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6.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时/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t温/℃ |
95 |
97 |
98 |
99 |
100 |
100 |
98 |
100 |
A.记录数据没有明显错误
B.实验时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C.实验时水的沸点是100℃
D.若第8min后停止对水加热,水仍会继续沸腾
【考点】1I: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12 :应用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
(2)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解答】解:
A、水沸腾后,继续对其加热,温度应保持不变,不可能下降,因此,第6min的读数是错误的,故A错误;
BC、由表格中数据知,水的沸点为100℃,所以当时气压等于1标准大气压,故B错误,C正确;
D、第4min起,水开始沸腾,但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吸热的,必须继续对其加热才行,如果第8min后停止对水加热,水不会继续沸腾所以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27.小明根据下列表中的数据,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
熔点/℃ (标准大气压下) |
|
物质 |
沸点/℃ (标准大气压下) |
|
物质 |
比热容/J(kg•℃)﹣1 |
冰 |
0 |
|
水 |
100 |
|
水 |
4.2×103 |
固态酒精 |
﹣117 |
|
酒精 |
78.5 |
|
酒精 |
2.4×103 |
固态水银 |
﹣39 |
|
水银 |
357 |
|
冰 |
2.1×103 |
A.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在﹣120℃时是固态,水银在﹣35℃时是液态
B.南极冬季气温一般在﹣40℃以下,在南极测量气温能选择水银温度计
C.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
D.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吸收相同的热量,酒精升高的温度少
【考点】1B:熔点和凝固点;1J: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GD:比热容的概念.
【专题】31 :定性思想;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524: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叫做熔点,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
晶体的温度低于凝固点为固态,高于熔点为液态,等于熔点时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均有可能;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被测温度不能高于内部液体的沸点,不能低于内部液体的凝固点.
(3)沸点是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比较酒精和沸水的温度,做出判断;
(4)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又相等,根据吸收热量的公式Q=Cm△t,判断温度变化量.
【解答】解:A、由于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因此酒精在﹣120℃时是固态,水银的凝固点是﹣39℃,因此水银在﹣35℃时是液态,故A正确;
B、南极的冬季气温在﹣40℃以下,在南极测量气温可选择酒精温度计,故B错误;
C、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5℃,低于沸水的沸点,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故C错误;
D、水和酒精的质量相同,吸收相等的热量,根据△t= ,由于酒精的比热容小,所以酒精温度升高多,故D错误.
故选A.
28.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考点】67: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本题要弄清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和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解答】解:A、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量时产生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故A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B错误;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29.如图所示,小李用此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冰块
B.用水浴法对冰块进行加热是为了使冰块缓慢均匀受热
C.该实验要使用搅拌器,目的是不让冰块粘在杯底
D.如果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该实验,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与冰的相同
【考点】1F: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12 :应用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较大的冰块受热不均匀,较小的冰块接触紧密,受热均匀.
(2)为了使固体物质受热均匀,用水浴法;
(3)用搅拌器不断的搅拌,可以使冰块受热均匀;
(4)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不同的,晶体有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化温度.
【解答】解:
A、为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小的冰块,因为较小的冰块之间接触紧密,受热均匀,故A错误;
B、将装有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均匀,且加热过程缓慢,有助于时间的测量,故B正确;
C、加热时,用搅拌器不断的搅拌,可以使冰块受热均匀,故C错误;
D、石蜡是非晶体,冰块是晶体,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化图象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四、实验探究解答题(共30分)
30.在探究海波和蜡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海波的温度/℃ |
40 |
42 |
44 |
46 |
48 |
48 |
48 |
48 |
48 |
48 |
50 |
53 |
56 |
烛蜡的温度/℃ |
40 |
41 |
42 |
44 |
46 |
47 |
48 |
49 |
51 |
52 |
54 |
56 |
59 |
(1)在海波和蜡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海波 .
(2)当该晶体的温度为42℃时,它处于 固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考点】1F: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12 :应用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2)温度低于熔点则晶体处于固态;若温度高于熔点则晶体处于液态;若温度等于熔点,则晶体可能处于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态.
【解答】解:(1)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海波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是晶体,其熔点为48℃;烛蜡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是非晶体;
(2)当该晶体的温度为42℃时,还没有达到熔点,所以处于固态;
故答案为:(1)海波;(2)固.
31.(3分)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视线没有平视 .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感觉水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太长,请你给他提出一个能有效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 减少水的质量 .
(3)如图E,是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象,图象中BC段表示水沸腾过程的特点是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
【考点】1O: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13 :实验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平齐,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器壁和底部,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2)从开始加热到沸腾,需要时间的长短跟液体的质量、液体的初温、火力大小有关.
(3)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B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并且视线未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为了减少加热时间,可适当减少水量或适当提高水的初温;
(3)由图象知,BC段是沸腾过程,水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视线没有平视;(2)减少水的质量;(3)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2.小芳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该金属块的质量为 81 g,密度为 2.7×103 kg/m3.
【考点】2E: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11 :计算题;13 :实验题;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天平平衡时,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之和.读数时注意标尺的分度值.
首先通过量筒读出水的体积,再读出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则两者之差为金属块的体积.读数时注意量筒的分度值.
利用公式ρ= 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
【解答】解:由图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物体的质量为m=50g+20g+10g+1g=81g.
量筒的分度值为1ml,其中水的体积为40ml,金属块体积和水的总体积为70ml,所以金属块的体积为V=70ml﹣40ml=30ml=30cm3
所以金属块的密度为;ρ= =
=2.7g/cm3=2.7×103kg/m3
故答案为:81;2.7×103.
33.(1分)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停止沸腾.这时某同学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烧瓶倒置,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如图所示,这是因为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
【考点】1J: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专题】12 :应用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气压和沸点的关系是: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解答】解:
在瓶底浇冷水后,瓶内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气体压强减小,因为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水会重新沸腾起来.
故答案为: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34.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的质量.下表记录的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物质 |
实验次数 |
体积(cm3) |
质量(g) |
质量/体积(g/cm3) |
甲 |
1 |
10 |
18 |
1.8 |
2 |
20 |
36 |
1.8 |
|
3 |
30 |
54 |
1.8 |
|
乙 |
4 |
10 |
8 |
0.8 |
5 |
20 |
16 |
0.8 |
|
6 |
30 |
24 |
0.8 |
(1)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1、2、3(或4、5、6),可归纳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 的.
(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1、4(2、5或3、6),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
【考点】2K:探究密度特性的实验.
【专题】12 :应用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根据控制的变量与实验现象分析答题;
(2)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找出体积相同而质量不同的实验序号答题.
【解答】解:(1)由表中实验序号为1与2(2与3、l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可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为一个定值,是相同的;
(2)由表中实验序号为1与4(2与5、3与6)的实验数据可知,甲、乙两种物体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相等,结论为: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故答案为:(1)相同;(2)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35.(4分)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她向水中撒盐,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盐水的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图象,如图甲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 10 min;
(2)凝固点为 ﹣2℃ ,实验证实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凝固点变 低 (选填“高”或“低”);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变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考点】1F: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图象可知: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2)与水凝固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
(3)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解答】解:(1)∵凝固为晶体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
又∵在图象中与横轴平行的一段是温度保持不变的;
∴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
(2)从图象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
又知:水的凝固点是0℃,
∴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
(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
∴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
∴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
∴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故答案为:(1)10;(2)﹣2℃;低;(3)变多.
36.(6分)小明想知道所喝牛奶是否掺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于是他想用测牛奶密度的方法来判断.
牛奶中掺水含量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牛奶密度(g/cm3) |
1.030 |
1.027 |
1.024 |
1.021 |
1.018 |
1.015 |
1.012 |
1.009 |
1.006 |
1.003 |
1.000 |
(1)将托盘天平放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0”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调节(选填“左”或“右”),使横梁水平平衡.
(2)用调平的天平测出一袋牛奶的总质量为210g,喝完牛奶后用天平测出空袋子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空袋子的质量为 5.6 g;小明观察到牛奶包装袋上标有“净含量200mL”字样,可计算出牛奶的密度为 1.022 g/cm3.
(3)小华认为小明这种方法测出的密度值是不准确的,请写出一个导致密度值不准确的原因 袋子壁会残留部分牛奶,测得空袋子的质量偏大,牛奶的质量偏小 .
(4)为了使测量更准确,小华给出了改进后的测牛奶密度的方案:
a. 用调好天平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1 ;
b.把杯内的牛奶适量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牛奶的体积为V;
c.用天平测出剩余牛奶和杯子的质量m2.
请用测得的物理量写出牛奶密度的表达式:ρ牛奶= .
【考点】2F:液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13 :实验题;5A4: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若天平不平,指针左偏,平衡螺母右移,指针右偏,平衡螺母左移.
(2)根据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可知空袋子的质量,由牛奶包装袋可知牛奶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牛奶的密度;
(3)测量牛奶密度的基本原理是ρ= ,通过对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确定测量结果的偏差.
(4)根据密度公式ρ= 推出牛奶密度的表达式.
【解答】解:(1)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所以平衡螺母应向右调节.
(2)由图知,游码标尺的分度值是0.2g,空袋子的质量为5g+0.6g=5.6g,牛奶的质量为210g﹣5.6g=204.4g.由包装袋上标有“净含量200mL”字样可知牛奶的体积为200ml=200cm3.
牛奶的密度为ρ= =
=1.022g/cm3;
(3)喝完牛奶后用天平测出空袋子的质量,袋子壁会残留部分牛奶,使得测得空袋子的质量偏大,导致牛奶的质量偏小,根据密度公式ρ= ,质量偏小,体积不变,密度值就减小了,所以测得的密度值不准确.
(4)a、用调好天平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1;
牛奶密度的表达式:ρ牛奶= =
.
故答案为:(1)右;(2)5.6;1.022;(3)袋子壁会残留部分牛奶,测得空袋子的质量偏大,牛奶的质量偏小;(4)用调好天平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1; .
37.为了比较铜和铝的导热性能,小军选取了粗细均匀、横截面积、长度均相同的U形铜棒和铝棒进行实验.小军认为导热性能无法直接测量,他首先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可直接测量量之间的关系,并类比所学知识定义了一个物理量k,来衡量物质的导热性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并成功比较出哪种材料导热性能更好.小军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甲所示.他将铜棒的一端放入烧杯内持续沸腾的水中,铜棒的另一端放入试管内25℃的冷水中,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①.换成U形铝棒后,小军按照同样的实验方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②.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用来衡量导热性能的物理量k是用 D 表示的.(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时间
B.温度
C.温度的变化量
D.单位时间内温度的变化量
(2)可推断出此实验中 铜棒 的导热性能更好.(选填“铜棒”或“铝棒”)
【考点】21:物质的基本属性.
【专题】12 :应用题;561:粒子与宇宙、材料世界.
【分析】(1)根据题中,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确定K的物理意义.
(2)根据图乙中①铜棒、②铝棒温度变化情况确定导热性能.
【解答】解;(1)根据题中,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观察图象横轴和纵轴可以确定K是用单位时间内温度变化量表示.
(2)根据图乙中①铜棒,②铝棒温度变化情况,发现相同时间铜棒升温快,说明铜棒导热性能好.
故答案为:(1)D;(2)铜棒.
38.(6分)小明和小亮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在加热的最初几分钟发现: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水不断吸热,温度计的示数一直在升高,于是小明就得出结论:只要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就会升高,小亮不同意他的观点,并且只利用如图的装置,用实验证明了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请简述小亮的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考点】1O: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13 :实验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要证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需要举一个反例,改变加热时间,即在对水加热至水开始沸腾,观察液体温度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解:继续对水加热至水开始沸腾,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为t1,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为t2,发现t1=t2,说明水在吸热后温度没有升高,证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39.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水的温度②水的表面积③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利用装有水的烧杯、滴管、两块小玻璃片,请再选用一个常见的物品设计实验证明:水的温度高时蒸发快.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1)用滴管在两块玻璃片上滴两滴水,使它们的表面积相同;
(2)放在相同的环境下(使它们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3)将其中一块玻璃片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
实验现象: 温度高的玻璃片上的水干得快 .
【考点】1L: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13 :实验题;41 :控制变量法;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在设计实验时,研究一个量,要控制其它的量不变.
【解答】解:要证明“水的温度高时蒸发快”,应控制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而液体的温度不同;
实验步骤:(1)用滴管在两块玻璃片上滴两滴水,使它们的表面积相同;
(2)放在相同的环境下(使它们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3)将其中一块玻璃片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
实验现象:温度高的玻璃片上的水干得快.
故答案为:见解答.
五、科普阅读(共6分,每小题3分)
40.(3分)气体液化的难易
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蒸气的温度是374℃,远比常温要高,因此平常的水蒸气极易冷却成水,其他如乙醚、氨、二氧化碳等,它们的临界温度略高于或接近室温,这样的物质在常温下很容易被压缩成液体,但也有一些临界温度很低的物质,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要使这些气体液化,必须具备一定的低温技术和设备,使它们达到各自的临界温度以下,而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由以上知识可知:
(1)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 使它们达到各自临界温度以下 .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首先液化的是 氧气 .
(3)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氦气的沸点是﹣269℃,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化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 氦气 .
【考点】1N:液化方法及其应用;1B:熔点和凝固点;1J: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专题】31 :定性思想;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根据题中知识即可解答;
(2)降温液化,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液化;
(3)液态空气汽化,是沸点低的物体先汽化.
【解答】解:(1)根据“要使这些气体液化,必须具备一定的低温技术和设备,使它们达到各自的临界温度以下,而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可知:要使气体液化,首先要使它们达到各自临界温度以下,再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2)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当然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达到临界点,先液化,氧气的临界温度高,氧气先液化.
(3)液态空气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氦气的沸点低,先汽化.
故答案为:(1)使它们达到各自临界温度以下;(2)氧气;(3)氦气.
41.(3分)阅读《加气混凝土砌块》,回答39题.
加气混凝土砌块
小明家在装修过程中,进行了户内隔断墙的改动,拆除了原来用烧结黏土砖垒砌的墙体后,改用新型的墙体建筑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进行垒砌.
小明上网查询后发现:烧结黏土砖是用农田的黏土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每块砖的长、宽、高分别为:240mm、115mm、53mm.密度为1.7×103kg/m3.属于传统的墙体材料.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用加气混凝土和工业废料按一定比例制作完成的一种多孔的砖体.小明家采用砖体的长、宽、高分别为:600mm、75mm、200mm.密度为0.7×103kg/m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与烧结黏土砖相比,具有密度小、隔热和隔音性能好以及环保等优点.
小明家拆除的隔断墙体厚度为115mm,新建墙体厚度为75mm.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加气混凝土砌块比烧结黏土砖更环保的原因是: 烧结黏土砖是用农田的黏土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而加气混凝土砌块是用加气混凝土和工业废料按一定比例蒸压而成 ;
(2)加气混凝土砌块密度比烧结黏土砖密度小的原因是: 与烧结黏土砖相比,加气混凝土砌块经发气后含有大量均匀而细小的气孔,根据ρ= ,烧结黏土砖与加气混凝土砌块体积相同时,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质量小 ;
(3)若小明家拆除的墙体面积为10m2,若不计砖缝体积,由于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替代烧结黏土砖,墙体的质量减小 1430 kg.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21 :信息给予题;41 :控制变量法;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认真阅读材料,根据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烧结黏土砖的制作过程分析解答;
(2)与烧结黏土砖相比,加气混凝土砌块经发气后含有大量均匀而细小的气孔,根据ρ= 分析解答;
(3)分别求出拆除的墙体的和新建墙体的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分别求出使用烧结黏土砖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质量,二者之差即为墙体减小的质量.
【解答】解:(1)由材料可知,烧结黏土砖是用农田的黏土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而加气混凝土砌块是用加气混凝土和工业废料按一定比例蒸压而成,因此,加气混凝土砌块比烧结黏土砖更环保.
(2)与烧结黏土砖相比,加气混凝土砌块经发气后含有大量均匀而细小的气孔,根据ρ= ,烧结黏土砖与加气混凝土砌块体积相同时,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质量小;
(3)根据ρ= 可得,使用烧结黏土砖的质量:
m1=ρ1V1=1.7×103kg/m3×10m2×0.115m=1955kg,
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质量:
m2=ρ2V2=0.7×103kg/m3×10m2×0.075m=525kg,
则墙体减小的质量:
△m=m1﹣m2=1955kg﹣525kg=1430kg.
故答案为:(1)烧结黏土砖是用农田的黏土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而加气混凝土砌块是用加气混凝土和工业废料按一定比例蒸压而成;
(2)与烧结黏土砖相比,加气混凝土砌块经发气后含有大量均匀而细小的气孔,根据ρ= ,烧结黏土砖与加气混凝土砌块体积相同时,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质量小;
(3)1430.
六、计算题(共6分)
42.(3分)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求一间面积为40m2、高为4m的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11 :计算题;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知道教室的面积和高,利用V=Sh求教室的容积(空气的体积),根据公式m=ρV算出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解答】解:
教室的容积,即教室内空气的体积:
V=Sh=40m2×4m=160m3;
由ρ= 得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m=ρV=1.29kg/m3×160m3=206.4kg.
答: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为206.4kg.
43.(3分)小王家里有一个纯铜做的“地球仪”工艺品,他想知道这个工艺品是否是实心的,于是进行了如下图甲、乙、丙所示的实验,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数据推算:
(已知铜的密度为ρ铜=8.9×103kg/m3)
(1)“地球仪”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
(2)“地球仪”的体积是多少?
(3)请通过计算判断“地球仪”是否为实心铜制成的?若是空心的,请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考点】2J: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专题】11 :计算题;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求出甲和乙的总质量,减去丙的质量可得排开水的质量;
(2)由于“地球仪”浸没水中,其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3)知道“地球仪”的质量和铜的密度,可求“地球仪”中铜的体积,和“地球仪”的体积比较得出是否空心的;若是空心,利用“地球仪”的体积减去铜的体积可得空心的体积.
【解答】解:
(1)甲和乙的总质量m总=m甲+m乙=178g+210g=388g,
减去丙的质量可得排开水的质量:
m排=m总﹣m丙=388g﹣358g=30g;
(2)因为“地球仪”浸没水中,
所以由ρ= 得“地球仪”的体积:
V=V排= =
=30cm3;
(3)由ρ= 得“地球仪”铜的体积:
V铜= =
=20cm3,
因为V>V铜,
所以“地球仪”是空心的;
空心的体积:
V空=V﹣V铜=30cm3﹣20cm3=10cm3.
答:(1)“地球仪”排开水的质量是30g;
(2)“地球仪”的体积是30cm3;
(3)“地球仪”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10cm3.